循環新食代未來設計思人才培育

您在這裡

課程介紹: 

當今全球面臨少子化、高齡化、全球化、數位化、氣候暖化等人類重大議題的衝擊與挑戰,皆是需要當今學子與教師共同關注的問題。其中這幾項關鍵的議題,都可以從與人類生活中息息相關的「食物鏈結」產生高度關聯性,食物鏈結受到經濟的發展、時代的變遷及社會型態的改變,其所影響的範圍與重要性不可言喻。反觀國內欲以創新的教學方式,培養具備設計思考及創新創業概念的跨領域人才過程中,較少以通盤性的教學規劃與議題探討,融入食物鏈結觀念所規導出的食學教育。因此,欲良善這些複雜問題,可從食學教育的角度著手,透過創新工作坊:以設計思考本位培養具備「跨領域、高創造力、社會關懷、熱情」的心態,進而培育主動、積極、具社會關懷與跨領域整合思維能力的人才;使其不僅是知識工作者,更朝向成為智慧創作者,進而改善吾人的生活品質與提升國家競爭力的專業人才。本計畫乃透過「教育部辦理補助設計思考跨域人才培育苗圃計畫」規劃的創新工作坊與跨領域整合概念,以循環新食代-未來設計思的苗圃培育方向,讓學生將所學、所習、所觀察、所體驗、所激盪之思考,拓展至食學場域之常民生活中。主要從食學教育角度結合現今社會需求與全球發展趨勢,分別從食學核心所衍發出的培力、同理、探索、體驗、加值與促進等 6場工作坊項度,以跨領域、跨校團隊之發掘問題、需求探討與專案導向方式(圖 1) ,培育學生具備深度觀察力、整合思考力、培養品知力、落實場域執行力、以及情感面向的關懷力、熱情的態度,與具社會創新創業能力之養成。

#循環新食代
#未來設計思
#人才培育
授課老師:
蔡旺晉 (創意生活設計系)
  • 教學目標
  • 課程大綱
  • 評量方式

融入食物鏈結觀念所規導出的食學教育。因此,欲良善這些複雜問題,可從食學教育的角度著手,透過創新工作坊:以設計思考本位培養具備「跨領域、高創造力、社會關懷、熱情」的心態,進而培育主動、積極、具社會關懷與跨領域整合思維能力的人才;使其不僅是知識工作者,更朝向成為智慧創作者,進而改善吾人的生活品質與提升國家競爭力的專業人才。

日期上課時間授課內容授課地點
11/02-03
9:00-17:00
本工作坊以社區服務、在地實踐為核心。透過人文關懷與永續環境概念,將食農與食物設計美學概念結合,帶領學員從更多元角度著眼,探究上一代「消失的食物記憶」背後文化技藝傳承典故及推薦者與之情感連結。以對食物設計不同觀點,於食農教育將中西美學整合在地資源。協助開發「消失的食物記憶」「遊戲APP」「食材食安+食上 」符合舊城美食特色的數位行動裝置行銷社區。接應政府長照2.0政策,推動「青銀共融」長照食堂,傳楊好食代記憶傳承。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11/9-10
9:00-17:00
目前糧食危機最大的問題並非生產不足,而是分配不均與過度浪費導致,根據農糧署(FAQ)統計,每年超過三分之一 的食物在農田裡、餐廳中或家裡的廚房被丟棄,全球卻還有 7.9億人口受饑荒所苦。這些矛盾與數據都宣示著大眾必須開始正視食物浪費相關議題。本工作坊帶領學員更深入的了解食物與食學背後的暗黑議題,並且鼓勵學員透過設計思考與創意行動提出解決方案,發掘及創造食物與人資源分配與共享經濟的設計實踐。
亞洲大學
12/07-08
9:00-17:00
本工作坊以食學議題概念下的智慧農業與創新技術為主題,將深度學習技術引入農業發展。運用創新跨領域課程結合數種自編教材之方式,引領學生將創意發想化為實際產品;將來自各領域之學生進行分組,彼此分享各自專長以及對於農業創新技術之想法,藉由團隊分工方式使每位學生皆能發揮自身所學,共同創建新形態之創新農業應用方式。本工作坊將結合現今最流行之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於農業,設計以智慧監控、病蟲防治、環境友善、防鳥防災、農業雲端管理、自動化農業等主題使學生適性發展,尋找志同道合夥伴研發創新農業技術。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12/14-15
9:00-17:00
本工作坊目標期待未來的設計師(思)能讓食物以有意義的方式融入人類的生活、重新跟食物連結,建立永續的食學生產體系。並藉由方法論和食品科學推動創新創業,成為一個改變世界的美好食機,也將協助滿懷新創思維的學員探索食物未竟之地,開創一個前所未見的視野。
淡江大學

本工作坊以教師為領導、助教為單位、學生為小組方式建立分組學習機制,期望透過教師及助教幫助小組間每位成員找到團隊定位及一展長才,如此才能持續激發學生發展動力。將製作課前與課後學生自評表,課前學生自評表內容為欲選定之主題、合作與溝通能力自評、期望之小組定位、興趣及專長、預計發展何種農業應用等;課後自評表之內容與課前大體一致,惟新增小組運作心得、自評小組重要度及自我評分。於學生填妥課後自評表後,將課前與課後自評表整理發還予學生,目的為使其認知參加此工作坊前後之心態轉換以及學習目標是否一致。對本工作坊而言自評表不僅為評斷學生成績方式,也是使學生見證心態改變的一大指標。製作跨小組之參與度自評、互評表,使學生進行小組之團隊合作參與度之自評與跨小組之互評,學生可不局限於小組,選擇一至兩名參與課程學生進行參與度評分。對於本工作坊而言,製作學生及小組自評表之主要目的除評分外,更重要的是輔助學生記錄這段時間之學習歷程,切身感受參與此工作坊對於自身看待自己、團隊、研究等方向之改變;學習成效不僅是實際作品產出,還有對於學生產生之正面影響。於小組完成成果時,根據小組之設計提案完整度進行主要評量依據,其次則是學生自評及小組互評,以下為具體之評量比重。

 

課程類型: 
微型通識課程
募課期間: 
2019/10/212019/12/31
流程狀態: 
完成課程評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