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因為生態環境受到人為迫害,大自然有許多災害產生,使得生物生存空間受到影響。在這自然反撲之下,我們必須要重新思考人和自然的相存之道,不能只為了個人的需求,大肆地迫害整個生態環境。透過這層反思,觀察到過去單一型態的農作種植已經不符合現今的生態環境,而是要以多面向豐富性的方式,使得生態環境保持下去,並能與人類生活共存,讓環境與人類自然而然的形成平衡狀態,「構成社會-生態-生產地景」的適性經營。
里山的生態環境就是山區環繞村莊、稻田、次生林地、牧場與草原等複合式農村生態系,是人與自然的生活結合的型態。在2010年通過第十屆《生物多樣性公約》32號決議,提出里山倡議的觀念,其願景是謀求生物多樣性與環境永續經營的理念。
本課程將帶領學生進入阿里山鄒族來吉部落參訪原住民如何與環境共同生存,並邀請學者林益仁教授蒞臨來吉部落演講與族人、學生對談、聆聽民住民歌謠練唱,理解原住民如何藉由音樂與歌謠傳承文化。隔日與族人共同討論植物與鄒族神話故事關係,透過神話了解原住民早期與自然和諧共存及敬畏自然存在的理念,與里山倡議的生物多樣性維護與資源永續利用平衡的精神之相關性與發展之變化。
經由這次的課程希冀學生能夠明白人與自然的平衡永續經營的里山倡議精神,並實踐於社會日常生活中。
承辦人員 設計學院 鄒族來吉部落的社會實踐計劃
專案助理 陳思宏 聯絡電話05-534-2601#6030
經由這次的課程希冀學生能夠了解文化傳承不只是透過文字,包含音樂、植物語言、生活知識等都是,最主要是以「言行身教」當作傳承文化的方法,以文字、音樂、語言、植物、生活知識等媒介延續,明白核心理念都是不脫離「萬物共存」的精神。由此活動了解人與自然的平衡理念,與永續經營的里山倡議精神,並透過行為實踐於社會生活。
日期 | 上課時間 | 授課內容 | 授課地點 |
---|---|---|---|
2018/10/25-10/26 | 8:00-17:00 | 本課程將帶領學生進入阿里山鄒族來吉部落參訪原住民如何與環境共同生存,並邀請學者林益仁教授蒞臨來吉部落演講與族人、學生對談、聆聽民住民歌謠練唱,理解原住民如何藉由音樂與歌謠傳承文化。隔日與族人共同討論植物與鄒族神話故事關係,透過神話了解原住民早期與自然和諧共存及敬畏自然存在的理念,與里山倡議的生物多樣性維護與資源永續利用平衡的精神之相關性與發展之變化。
| 阿里山鄒族來吉部落 |
教學方式:
教材討論50%
1.以教材為範本,在課程討論中對照列出:
a.授課內容與教材的差異。
b.增加或修正資料內容。
c.繳交一本教材修正版。(電子檔)
心得50%(包含文字與照片)
1.心得五百字以內
2.填寫回饋單
3.照片資料蒐集(至少八張並寫出名稱與來源)。